现在位置:首页 -> 学习资料 -> 政策法规
您的搜索条件: 无,分类:所有
分类检索  
地方版“国五条”缘何引发密集吐槽
成都慧人房产人才网      2013/4/2 9:51:33     

  石述思,工人日报社会周刊编辑部主任。曾参与央视经济半小时等著名栏目策划及撰稿,担任多家知名电视台节目嘉宾。七获中国新闻奖。
  没有地方政府的配合,备受瞩目的“国五条”宛如空中楼阁。截止到3月31日,全国各地纷纷公布了“新国五条”楼市细则。目前北京、上海、深圳、天津、重庆、南京、大连、济南、合肥、厦门等城市相继出台了调控细则或房价控制目标。其中北京最严。对单身人士采取了严格限购措施———只能买一套。毕竟,国五条公布到3月24日,房价和交易量竟然暴涨,北京、上海、深圳二手房价同比分别上涨36%,27%和21%,交易量分别上涨260%,183%和184%。背后是此起彼伏的假离婚浪潮,搞得民政部门无比忙碌。
  必须承认,剑指二手房交易的“国五条”是怀着一种良好初衷的:将目前三岁的史上最严房产调控继续下去,使中国经济避免被房地产绑架,使住房回归居住这一首要功能。但遏制投机必须获得地方政府配合,毕竟是它们手握着真正的土地开发大权。但纵观地方配套政策,多地房价调控细则不细、可操作性不强。南京的细则也就132个字,被网友吐槽为“一条微博”。对于备受关注的“20%个税”政策,济南、合肥等地的细则没有涉及。
  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出:行政手段进一步强化的迹象明显,地方版“国五条”有待进一步具体化。新华社发布微评指出:尽管许多地方将房价涨幅控制在居民收入实际涨幅之内,但因为许多地方房价本就高企,即使涨幅不大,居民买房仍会很难。所以房价控制目标,更应该考虑的是房价收入比,让真正有自住需求的居民买得起。
  结合当下大中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即使地方政府真心配合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多数居民仍无力买房,加上二手房交易成本激增,保护刚需的诉求要想实现,难度很大。未来对地产行业最大的利空莫过于对多套房者征收房产税,这需要实现实名登记及住房信息联网,但最后期限是明年6月底前,距今还有一年多时间。
  按照房地产发展规律,单靠行政手段调控房产注定行而不远。结合中国当下中央地方分灶吃饭的财税体制,如果能将“国五条”顺利实施,无疑需付出高昂的管理成本。而要想走出“越调越涨”的房产调控怪圈,当务之急是贯彻中央放权简政的行政变革措施,理顺中央和地方自1994年以来形成的事权财权关系,确立新型政绩考核体系,督促地方走出长期形成的土地财政怪圈。而这又非朝夕之功。
  因此,“国五条”的出台更像权宜之策。目的是在巩固现有宏观调控政策的基础上,为更深层体制变革赢得时间。
  让地方政府不折不扣地落实“国五条”,十分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建立更严格的保障房建设分配考核体系。至于商品房,则可在完善税收、监管,理顺土地开发制度的前提下,交还给市场。理想的状态是: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中低收入者能通过国家主导的保障房解决有房住的初级诉求,而改善型需求则更多地借助市场来解决———对其中的高档商品房课以重税,资金用于弥补保障房建设的巨额亏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