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 学习资料 -> 政策法规
您的搜索条件: 无,分类:所有
分类检索  
地方版国五条能否挠到楼市痒处?
成都慧人房产人才网      2013/4/2 9:52:15     

  3月30日,京、沪、渝三地“国五条”细则出台。加上深圳、广州所在的广东省,至此四个房地产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基本的调控细则已经明晰。严限购、控二套、留后手,各地细则各有异同。这些细则的出台能否挠到楼市“痒处”?社会各界如何看待地方“国五条”?
  眼看各地“国五条”实施细则进入倒计时,为赶在新政出炉前抢吃“最后的晚餐”,不少地区的二手房交易再度火爆。而堪称“史上最严”的“地方版国五条”鱼贯而出,基本都从限购、信贷和税收三方面收紧政策,对二手房市场的影响还难以评估。但有一点让百姓们最为揪心:交易差额20%的个税最终会不会转嫁到买房人头上?所谓“收紧”仍然是权宜之策,难逃拳头打在棉花袋上的魔咒。
  有人开始调侃道:为何调控总是跟“夫妻那些事儿”过不去?不如结婚吧,即使感情还没到那份上,因为“单身人士禁购第二套房”;不如离婚吧,即使夫妻俩感情再好,因为“满五年唯一住房免征20%个税”。楼市调控跟“夫妻”较上了劲,无论是伤及无辜,还是让一些人钻空子、占便宜,这样的政策都不是真正意义的“良法”。
  猫是否走直线取决于耗子,而在历次调控中,耗子不怕走直线的猫,就是因为猫的“直线捕捉”几乎都是奔着买房人而去。“严厉打击开发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照例会成为每家新政里必有的条文,但至今少见开发商在调控中受到“严厉打击”。
  这些年里,公开房价成本,查处空置房和囤房行为、土地拍卖“综合评标”等呼声不断,开发商却能相安无事。不妨静观,接下来,开发商在“史上最严”新政的打压下会付出多少真金白银?会不会又是一曝十寒,打不到靶心上?一些地方落实调控政策不力由来已久,就是因为调控政策存在先天性的缺陷。必须通过立法来解决直接查处与问责上的缺位,而不是总在买房者身上打转。
  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是各地调控新政的内容之一。但如何将保障房建设更为刚性地列入党政领导的政绩评价体系,如何以制度的规范性、连续性和严肃性对保障房建设不力者启动问责;如何监督保障性住房申请,完善保障家庭的经济及住房状况审核机制,严肃查处擅自改变用途等违法违规行为,健全退出机制,确保公平分配等,都需要法律制度的统一规制。
  固然,“地方版国五条”的效果值得期待。但厘清行政干预与市场行为的界限,将属于市场的还给市场,确立房地产市场中各方利益相关者的义务和责任,持之以恒地以法治手段监管房地产市场,亟须强化房地产监管立法,以打破靠“退烧药”治“慢性病”的治理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