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首页 -> 就业指导 -> 职场纵横

“眼见”真的为“实“?千万别让思维定势误导了你!

来源:成都慧人    作者:慧人老炮



关于这个话题,讲一个老炮亲眼看到的事情(试着以当时的思维情境来描述事情的经过):
2017年8月19日周六上午,我坐地铁到成都市城西羊西线去拜访一位朋友,刚走出地铁口,猛然传来一阵女性撕心裂肺的哭嚎,寻声望去,看见这样一幅情景:一位衣着整洁的中年妇女瘫坐在地上,头发散乱,啼哭中不断伴随对路人的哀告:“要出人命了!快救救我!。。。。”,其旁边背对我站着一位穿蓝色短袖的男子,紧紧拽着女人的一只手,任凭女人如何发疯似的挣脱,男子依然死拽着女人不放。
可能此事刚发生,陆续聚集了不少路人围观,我也走近一看究竟,见女人声泪俱下的哭诉,并几次想挣脱男子的手逃脱,嘴里不停哭诉:“冤枉啊!他欺负我!”。男子不为所动,还加上一只手,按住女人的脖子,让她动弹不得。
故事暂停。
各位,看到这里,如果是你目睹这一幕,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陌生男子欺负女人?家庭夫妻纠纷?还是歹徒抢劫?但有一点可能是占多数的:认为男子在欺负女人,无论如何是男子做的过份!我当时的想法也差不多是这些。
     故事闪回:
围观的路人实在看不下去,一边倒的斥责男子粗暴对待女人。
一直没有说话的男子,带着愤怒的情绪大声对围观路人者说:“大家不要被这个女的骗了,坐出租不给车费,也就20块钱嘛,还想跑,太不要脸,跑得脱,马脑壳!”这时,大家(包括我)才注意到,路旁停着一辆打着双闪灯的出租车,车门大开。再看男子的蓝色衣服,上面绣有XXX出租车公司的字样和编号。
女人一听男子这话,哭的更厉害:“天呐!冤枉啊!我上车就跟这个师傅说,我没带现金,让他把我拉到这里,打电话告诉朋友来付车钱,大家看到的,我正在打电话让朋友过来,我哪里是想跑啊?”
一位耿直的旁观中年男性对出租司机说:“师傅,你不该扣着人家女的,我们是男的,要让着妇女。这样,我听你说也就20块车钱,如果大姐实在没带钱,我帮这位大姐付了,你放她走,不要为难她。”这位老兄真的拿出20块递给司机。
故事再次暂停。
各位看官,事情的来龙去脉似乎已经很清楚了:主要是女的不对,但男出租司机也有点得理不饶人。真的是这样的吗?
故事再次闪回:出租司机直接用手挡住男子的钱,情绪更激动:“这位老兄,千万不要帮她垫钱,你们都上当了,这个女的上车根本没说她没钱,也没说啥子让朋友帮她付,等到下车,她借口说车里信号不好,要下车接听,结果直接跑了,我才赶紧把她拽住,我跟师兄们打电话讲了她的情况,结果几个师兄在电话里都说拉过这个女的,她是个老手,坐车都是用这招赖钱,我已经报警了!”
不一会, 110巡逻警车经过,警官下来了解双方情况,把司机和女的一同带走了。
故事到此才算真正的“大结局”,至于到警局双方如何,老炮也不想去猜了。
这事使我立刻想到“眼见为实”这句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一句成语,跟它形影不离的还有一句成语叫“耳听为虚“。老炮对此理解的大致意识是:对于人或事物,我们听到的不一定是事实,自己亲眼看到的才是真实的。
我们对于其所表达的含义几乎深信不疑,因为无数的经历告诉我们,很多事情最终的结果就是这样的。
然而“眼见”,就一定为“实”吗?
这件事清醒的告诉我们:“眼见”真的不一定为“实”!
为何?
这跟一个人的认知和思维习惯有关,学术上把它称为“思维定势”。
所谓思维定势,某百科是这样定义的: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模式(在感性认识阶段也称作"刻板印象")。通俗讲就是:一个人因认知、经验和习惯的原因,一旦形成固有思维,就会影响他/她之后判断人和事物的倾向。
以本案例为例:人们一旦看到哭泣挣扎的女人和表情冰冷的男人,意识中会一边倒的倾向女人,几乎会一致得出“女人是弱者,即便有过,也值得同情;男人作为强者,即便有理,也应该让着女人”的结论。
因为思维习惯告诉我们,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实”!?
如果这种判定倾向被情绪化的无限放大,甚至会被人用手机抓拍,传到网上,再起一个“XXX嚣张男子当街狂殴农村弱势大姐”的怂人标题,进而可能瞬间引发疾风骤雨般的怼、喷和转发、人肉,讹传为更为离奇的版本。
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存在这思维定势,而且这种思维现象在职场也屡见不鲜:
Hr招聘经理看到某应聘者具有xxx世界500强xxx职位履历,就被此人光环吸引,立刻断定为最合适人选,而将其他应聘者全部排除在外,这一种思维定势,叫晕轮(光环)效应。
管理者第一次跟新来的下属碰面,印象颇佳,尤其对其某一优点记忆深刻。据此仅凭第一印象分配工作,凡与其优点吻合的,就全派给他(不顾是否此类任务其都适合?),这也是一种思维定势,叫首因效应。
某同事做事从来不事张扬,踏踏实实、默默无闻,然其领导很少或几乎没看见,该同事仅某一次因身体原因偷懒而被领导发现,领导就凭此判断此人偷奸耍滑;反之,另一同事善于揣摩上级行踪,总是在领导在场时做表面文章,“卖力工作”,领导不在的时间却干私事,领导根据仅有的几次“表现”就下结论认为此人工作很“认真踏实”,这其实又是一种思维定位,叫推及效应(或叫以偏概全)。
某人在处理职场人际关系时,拿自己的爱好、价值观去比照交往同事,凡是跟自己志趣相投、爱好一致的就天生好感,凡是不一致的就刻意疏远甚至拒绝交往,这还是一种思维定势,叫像我效应。
。。。。。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难道大部分不是我们“眼见”的吗?难道还不是“实”? 
本文的案例告诉我们,这不完全是“实”,真正的“实”,是事实本身,而我们更多的把思维惯性所导致的第一感觉和判断错误的当成了事实(尽管感觉和判断偶尔甚至会跟事实惊人一致),而不是等到深入了解事物的方方面面后再形成结论和判断,从而造成我们给出错误的结论,进而采用错误的行动。
所以,记住“眼见不一定为实”,千万别让思维定势误导了你!

---成都慧人:职训专家,让学习更简单,让团队更给力—-
成都慧人提供中小企业培训&管控服务,垂询028-82009158
声明:以上图片部分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收藏此页